嘿,巴铁!一起学汉语吗?
嘿,巴铁!
一起学汉语吗?
前言
2017年9月22日,凌晨,在宛如汽车站的拉合尔阿拉玛·伊克巴尔国际机场,我踏上了这片国土。
和拉合尔热浪一起迎接我的还有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的同事,以及校车司机大叔。一路上,我试图从车窗里窥探这个城市的容貌,无奈夜深人静,昏黄的灯光和疾闪而过的建筑使我始终未能揭开她的面纱。
校车很快就驶入了旁遮普大学。从机场到学校,无论是军警还是门卫都荷枪实弹,我不禁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了一点担忧。
在大学招待所休息了五六个小时后,我便被接到了政治管理学院,开始了我的第一课。
这些汉语零基础的学生们很热情,课堂很活跃,然而,初来乍到的我实在没能很好地适应“巴式”英语,沟通还是存在一些障碍。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学生们课后蜂拥而上要与我合影。那时只觉得受宠若惊,后来才发现这只是我的两年在巴汉教时光里习以为常的众多情景的一个开端。
嘿,巴铁,一起学汉语吧!
老校区
教学篇
旁遮普大学是巴基斯坦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882年创建于拉合尔,是巴基斯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曾培养出三名诺贝尔奖得主。学校现设有5个校区,孔子学院坐落于新校区(Quaid-i-Azam),这里是学校学术和行政活动的中心,占地1800英亩,郁郁葱葱,一条运河将学术街区与学生宿舍区分隔开来。
从住处走到孔子学院大概十分钟,路上行人不时用“你好”和我们打招呼,无论是路边扫地的工人还是修剪花草的园丁,或是成群尾随我们的儿童,都能将这个词说得很准确。
孔院
虽然还没像泰国那样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就开设了汉语课,但是巴基斯坦的学生们总能以最热情的姿态学习汉语。在他们中,有在读大学生,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士;有未满18岁需要使用户籍证明参加考试的青少年,也有年过半百、花甲的中老年人,甚至还有古稀之年的高龄考生。他们报名参加汉语兴趣班、培训班,他们是真的热爱汉语,或者是希望通过汉语来改变命运,他们甚至不辞辛劳坐车往返五六个小时,只为了来上一次一个半小时的汉语课。这是泰国那些还把每周一个小时汉语课当作负担的大部分中小学生比不了的。当然,我也希望巴基斯坦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高校能像泰国高校那样普遍开办中文系。
HSK考试遭遇长时间断电,用手机为75岁高龄考生照明
课间
汉语水平考试(HSK)分为6级,我们的汉语课程也分为相应的级别,我主要带HSK三级、四级、五级班。HSK一级和二级属于初级,在相应的标准教材上不仅标注拼音,还有中英文对照,HSK1和HSK2考试也都是考察拼音,而自HSK三级开始,教材里便没有了拼音标注,只有汉字,HSK三级至六级考试也都要考查汉字。于是,汉字成为HSK三级及以上级别学生的重难点。我和另一个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一起编制了《HSK汉字书写本》。此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册,分别收录了HSK相应级别词汇,做成字帖,并展示了每个字的笔顺,让学生能够轻松地了解书写顺序并临摹,有效地学习书写汉字,获得学员们一致好评。
大使、总领事、校长、院长等来课堂观摩
此后,学生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想了解更多中国文化知识令人欣慰。当学生们学习表现出色时,我就会奖励他们到语音室观看电影或者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宣传片,教他们唱中文歌,一起录制中文歌MV,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录制中文歌曲MV
学生们特别喜欢的另一段时光就是“奶茶时间”,这实际上是一个“汉语角”。课后,我们经常会互相邀请一起到办公楼旁的餐厅喝茶,鼓励并引导他们用汉语交流,学以致用。
汉语角
奶茶时光
活动篇
学院经常开展文化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体验中国文化的机会。不管是剪纸、茶艺、书法,还是中国结、画脸谱、太极拳等等,学生们都踊跃参与,有的学生还会把自己的家人、朋友带来一起体验中国文化。
画脸谱
我们还成立了武术队、龙狮队,开展日常培训,参加中方巴方的各种演出活动,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演出团队。
受限于当地学生汉语水平,孔院举办的活动主要以文化体验类为主,汉语比赛类则比较少。一年一度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学生们展现自己汉语能力和中华才艺的为数不多的舞台。在预选赛中,学生们各显神通,心灵手巧的女孩亲自裁剪缝制汉服,憨厚大叔甩起双截棍来虎虎生风,小伙子讲述自己与汉语的情缘、与中国的故事时娓娓道来,这一幕幕都给评委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汉语桥
我连续两年对在预选赛中被选出的代表选手进行汉语演讲、中华才艺和中国文化国情常识等进行培训,并带队前往首都伊斯兰堡参加决赛。虽然学生因微弱劣势与通往中国全球总决赛的资格失之交臂,但是我们一路走来也收获良多。
划一下~ >> >>
和学生们的周末
生活篇
从东七区的泰国,到东五区的巴基斯坦,从佛教国家到穆斯林国度,从“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旅游胜地到“中国最好的铁哥们”。
这变化不仅仅是与祖国又多了两个小时的时差。在这众多的变化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在泰国时,可以三更半夜去7-11热个汉堡,喝瓶酸奶,再慢悠悠地和路旁的流浪狗漫步回家;现在只能每个星期外出集体采购一次......
有人说,你岂不是从天堂跌落到了地狱?
虽说这里的生活相对比较平淡,但是正因如此,我们才有机会感受并珍惜生活的平静。
坚持划到尽头?
“巴铁”对中国人是真的很热情,见到中国人大老远就打招呼,跑过来握手,请求合影。不仅仅是学院的学生,连保安、工人、厨师,甚至是任何一个初次见面的巴基斯坦人,都毫不吝啬地展现出他们的热情。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中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这是一种从国家到平民的全天候的友谊。在中国国庆或是中国领导来访时,路旁全是中巴国旗和两国领导人的照片。
拉合尔街道
中国人可以在巴基斯坦享受到明星般的体验,不管是在校园,还是在街上、在景点,中国人都会像明星一般成为焦点,热情的“巴铁”纷纷上前请求合影。对我而言,学生们纷纷来握手请求合影是相对容易接受的,但是在公共场合很多路人、游客络绎不绝地来请求握手、合影就慢慢地成为一种烦恼啦!
“可以自拍吗?”
在拉合尔生活条件还是很便利的,市区有很多大型购物商场,毕竟拉合尔是号称“巴基斯坦小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平时上课忙没有空也没有必要出去,校园内的小卖部和蔬菜肉店都能基本满足日常需求,所以也只是每周末集体外出采购一次。
巴基斯坦的米饭松散无味,用来做他们的咖喱炒饭手抓饭是很好的,但是对于吃惯南方小米、泰国香米的“小淅老师”而言真是味同爵蜡,但是他们的“恰巴提”(一种薄饼)和馕倒是很好吃的,和咖喱羊肉、鸡肉等真是绝配。这个穆斯林国家肉类以牛肉、羊肉、鸡肉为主,不吃猪肉,我感觉这二十多年来吃过的羊肉都没有在巴两个月的多。
今天吃什么?
老师们每天放学后就回家一起做饭,闲时一起在院子里开垦菜地,撒种、浇水、种菜。酷暑来临,气温常常在四十度以上,虽然每次都能在厨房里汗流浃背,却也因此平添许多欢乐。这种“恬静”的“田园”生活不可与在泰国时的“随心随性”“放浪形骸”相提并论,但是学会“苦中作乐”后才能体会到“归于平静”的珍贵。
假日
旅游篇
拉合尔,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巴基斯坦的文化和艺术中心,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曾是莫卧儿帝国首都,有“巴基斯坦灵魂”之称。巴基斯坦独立后,拉合尔成为最富裕的旁遮普省的省会,经济迅速发展,现已建为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重要工业中心。
这是百科上的拉合尔,我眼中的拉合尔又是怎么样的呢?
直到某个周末,终于有机会去走走,看看外面的风景。不过拉合尔景点并不多,顶多就“一日游”。
拉合尔古堡,位于巴基斯坦东部文化名城拉合尔,以其斑斓璀璨的莫卧儿建筑艺术神韵而被誉为“巴基斯坦的心灵”,这是莫卧儿王朝的建筑瑰宝。
拉合尔古堡
巴德夏希清真寺,位于拉合尔古城外,同瑰丽的拉合尔古堡隔街相望。殿顶上,3只巨大白色洋葱状穹顶在阳光下光芒四射,同围墙四周4座高达43米的宣礼塔形成一体,为清真寺增加了肃穆的宗教气息。登上22级台阶,进入院内,为一个方形大广场,场内可容纳10万人同时祷告。
巴德夏希清真寺
夏丽玛花园,位于拉合尔城东3千米。1642年,由莫卧儿王朝沙贾汗大帝下令修筑的御苑,是莫卧儿王朝时期园林建筑艺术杰作。原是皇家花园,采用波斯园林建筑形式。
瓦嘎印巴边境,位于印度阿姆利则以西18公里、巴基斯坦拉合尔市以东17公里处,地处两国边境。从印巴分治开始,每天早晚在瓦嘎口岸的印巴边境部队就开始了互相较劲般的口岸关闭降旗仪式。双方军人都为了让自己踏步的声音高于对方,而将脚尽量提高又重重落下,用响亮的皮鞋叩地声来显示本国的军容风貌。(往后会有一期专门介绍)
瓦嘎印巴边境降旗仪式
拉合尔虽然是现代大都市,但是两极分化严重的痕迹比比皆是,富人区与贫民窟往往仅“一街之隔”。
此外,还因为带队参赛而去到了首都伊斯兰堡,参观了巴基斯坦乃至南亚地区最大清真寺,同时也是世界第六大的费萨尔清真寺。到前首都、第一大城市卡拉奇参加汉语教学研讨会期间,参观了真纳墓等景点。
伊斯兰堡
相比之下,我还是比较喜欢拉合尔。
既已到过巴基斯坦三大城市,便已无憾。
后记
在巴工作生活两年,觉得这个地方既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落后不堪,也没有网上“渲染”的那样恐怖危险;“巴铁”确实非常热情友好,却也不像网络上炒作的那般夸张。
的确有很多学生,或学成汉语后找到好工作,或借助汉语做大了与中国相关的生意,或通过孔子学院奖学金到中国留学,他们都因为汉语而改变了生活,改写了命运。
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喜欢上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那里,有我和孔子学院的故事。
小淅
2019年9月22日
行走在巴基斯坦
图文|凌小淅
THE END
凌小淅
WeChat : lingxi_24
E-Mail : lingxi_24@126.com
汉教之路,
有哪些吸引人的故事?
◆
其实刚到巴基斯坦两个月的时候就写过那里的田园生活——
这两个视频记录了我们在巴基斯坦的点滴。
当然,小淅还有很多其它精彩的故事——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进入小淅主页聆听更多汉教故事。
你,还“在看”我吗?